close

千萬咖啡  成千上萬與咖啡有關的物品  還在一家一家找  比價嗎!?  幫你匯集好商品  好讓你找到你想要的!!

這是專門研究咖啡的  專門成立咖啡的網站  要咖啡豆  咖啡粉  即溶咖啡  咖啡機  烘焙機  研磨機  奶泡製造器  摩卡壺  沖泡壺  冰滴壺  比利時壺  濾壓壺  滴漏壺  拉花杯  填壓器  壓花組  咖啡壺  磨豆機  咖啡杯  咖啡器具  咖啡附屬商品  咖啡器具及配件  奶油球  咖啡禮盒都有


一切消費都是去該網站消費  不是在此部落格購買

更多商品詳細介紹都在網站裡  一切以網站裡說的為主

如有沒寫的或沒有你想要了解的  也不用問我  因為我不是商品擁有者

如果進去發現東西沒有了  也順便在該網站搜尋有沒有你想要的東西

也不用擔心安全  可靠  信用問題  因為一切不是跟我交易  是跟大公司交易  如民視購物網  7-11  博客來等  所以你/妳大可放心!

不管怎麼樣  把該網站及此部落格加到我的最愛及把部落格加入連結  才不會忘記

認為好的話  多多宣傳出去

 

歐洲咖啡屋

 十八世紀,歐洲的大都市中已經有文學及藝術的咖啡館,全盛時期則是在二十世紀前半葉。詩人、畫家、音樂家、建築師、演員及記者都有屬於「他們自己」的咖啡館,咖啡館是他們休息的地方,也是消息交換及工作的地方。

  在煙霧彌漫的無憂氣氛下及吵雜的交談聲中,咖啡館中有人組織藝術家協會,有人撰寫劇作、編輯期刊或寫詩,咖啡館有各種刺激藝術家靈感的作用。

  以富有傳奇性的文人咖啡館為藍本,作者寫出一部有趣的歐洲文化史,他描寫咖啡館裡的生活及活動,也刻劃許多造訪者,像歌德、托馬斯‧曼、叔本華、狄更斯、里爾克、巴爾札克、喬治‧桑、拜倫、雪萊、濟慈、馬克吐溫、史丹達爾、卡夫卡、海明威、沙特、卡爾‧克勞斯、伏爾泰、盧梭、列寧、白遼士、畢卡索、達利……,同時藉由引述書信或對話,呈現這些藝文創作者生動的生活與性格。

  本書是對已消失的咖啡館文化的懷舊回顧,因為著名的造訪者,這些咖啡館再次生動活潑地呈現在讀者眼前。 其中有:羅馬的希臘人咖啡館(Greco Cafe)、威尼斯的佛羅里安咖啡館(Cafe Florian)、維也納的哈維卡咖啡館(Cafe Hawelka)、柏林的羅曼咖啡館(Das Romanische Cafe)、布拉格的斯拉維亞咖啡館(Cafe Slavia)、布達佩斯的紐約咖啡館(Cafe New York)及匈牙利咖啡館(Cafe Hunaria)、蘇黎世的歐笛翁咖啡館(Cafe Odeon)、巴黎的雙叟咖啡館(Cafe Aux Deux Magots)、倫敦的威爾咖啡館(Cafe Will’s)……這些歐洲咖啡館,曾經散發出真理的光與熱。

  各種多元的咖啡館文化,都是從那種天花板及牆壁被菸燻黑的小咖啡館裡發展出來的:像是藝術家聚集的咖啡館、為中產階級開設的糕點咖啡館、具政治氣息的咖啡館、有音樂演奏的咖啡館、閱讀的、下棋的、撞球的,以及水晶宮殿內附設的咖啡小館。

  雖然到處都在賣咖啡,人們也都坐在一起喝咖啡,但每家咖啡館都散發出不可混淆的獨特氣質。作者根據不同的氣氛介紹了幾家咖啡館,這些咖啡館至今仍享有盛名,而當時為人所見聞的名人軼事,至今仍被傳頌著。

作者簡介

克勞士‧提勒多曼(Klaus Thiele-Dohrmann),生於1936年,是作家,也是在漢堡採訪科學新聞的記者。他在蘇黎世及漢堡主修心理學、文學。曾任職於多家報社及廣播公司。著有Intuition、Abshied vom Gewissen 、Der Charme des Indiskreten。

譯者簡介

林珍良,資深媒體記者,目前旅居德國。

 

咖啡館裡的歐洲

在歐洲,有關咖啡的最早文獻是出自一位名叫里昂哈特饒沃夫〈Leonhard Rauwolf〉的奧古斯堡醫生。一五七三到一五七六年間,饒沃夫到耶路撒冷及中東旅遊;一五八二年,他在勞因根〈Lauingen〉發表的報告中,稱讚這種東方國家的熱飲『喬柏』〈Chaube〉是種好飲料。他指的當然只是咖啡在醫學上的治療效果,他提到:「咖啡的顏色和墨水差不多黑,對胃不舒服的症狀特別有效。中東人在清晨,會很講究地將咖啡倒入陶製或磁製的小杯中飲用。」遊客偶而會隨身帶一些咖啡生豆回到自己國家,所以最初,這種異國飲料只在社會的特權階層中流傳。大約從一六六0年左右開始,大宗的咖啡才經由地中海港口馬賽及威尼斯進口到歐洲。同時期,咖啡在英國似乎已經相當流行,因為在英國已經有徵收咖啡稅的相關討論。

差不多在同一時期,一位法國學者尚狄戴豐樂,出版了一本他的東方遊記,書中也提到這種美味的「黑水」。他描述咖啡的烹調方式,也稱讚咖啡所引起的民主風潮。戴豐樂解釋咖啡在土耳其的飲用情況:土耳其有許多公共咖啡館,在那兒,客人可以喝到用大鍋子煮出的飲料;那裡沒有社會階層或信仰的差異,所有人都是顧客。到咖啡館不是件丟臉的事,人們走進咖啡館為的只是追求娛樂。咖啡館外有長凳子和草蓆,坐在那裡可以呼吸新鮮空氣,或是觀察來往的行人。有時候,咖啡館老闆會請樂手吹奏笛子或拉小提琴,或請歌者獻唱,以吸引顧客上門。

戴豐樂建議他的讀者和未來會喝咖啡的人,要先小口地啜咖啡,先習慣咖啡的苦味,當喝下第二口時,就不會覺得這種味道不好。這位東方專家預言說:「咖啡甚至會變得不可或缺,因為它能阻止那股因飽足感產生的霧氣往頭上衝,降低想睡覺的感覺。當商人必須寫很多信,而且整個晚上都要工作時,在十個小時的工作當中喝上一兩杯咖啡會有很大的幫助。此外,土耳其人也相信,咖啡能治療一些疼痛不舒服,而且能夠延長壽命。」

在威尼斯的佛羅里安咖啡館,蘇黎世的歐笛翁咖啡館、柏林的羅曼咖啡館,以及無以數計的歐洲咖啡館裡,正散發出這樣的光與熱。多元的咖啡館文化都是從那種天花板及牆壁被菸燻黑的小咖啡館裡發展出來的:像是藝術家聚集的咖啡館、為中產階級開設的糕點咖啡館、具政治氣息的咖啡館、有音樂演奏的咖啡館、閱讀的、下棋的、撞球的,以及水晶宮殿內附設的咖啡小館。咖啡館變成是論壇,也是逸樂的地獄,是驛站,是緊急的落腳處,也是充滿熟悉氣氛的幻想樂園;在一九三三年開始,咖啡館則是政治流亡者重要的避難所。雖然到處都在賣咖啡,人們也都坐在一起喝咖啡,但每家咖啡館還是散發著不可混淆的獨特氣質。

現今咖啡館中讓人引發懷舊情緒的氣氛,雖然可以歸因於咖啡館的陳設及老闆的經營,但最重要的是咖啡館的客人,不管他們想或不想,和他們有關的名人軼事或傳說素材,都刺激著後代來追尋這些故事。不論是威尼斯佛羅里安咖啡館裡早期的騷人墨客,或是蘇黎世歐笛翁咖啡館裡的達達主義者及迷惘的移民,這些人都不會為人所遺忘;布達佩斯紐約咖啡館的魅力不在於其美侖美奐的外觀,而是第一批從全國各地到此,並想以其想像力征服這座城市的藝術家們;在名為「三靈魂城」的布拉格斯拉維亞咖啡館,其名聲來自於其富創造力的熱情,喜悅的氣氛,以及那些略帶沈鬱氣質的顧客,像是卡夫卡的女友米列娜耶森斯卡,這位在希特勒第三帝國下沒能倖存下來的女子。

本書根據不同的氣氛選擇了幾家咖啡館。在二十世紀初,光是在維也納就大約有六百家咖啡館,其他歐洲城市的咖啡館也很多。在這些咖啡館中大概只有一小部分,約一百三十家左右曾被人提及,其中更少的部分,大約是二十六家曾被確切地描述。這些咖啡館至今仍享有盛名,而當時為人所見、為人所聽到名人軼事,至今仍被傳頌著。(文/聯經出版社提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千萬咖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